B·必发集团APP·(中国)官方网站

观点 |「设计思维」是不是灵丹妙药?用了才知道!
2019-06-21

看待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应该有一个良性的态度,即不应该把它奉若神明,也不应该犬儒地、不假思索地否定,通过不同角度来看设计思维,帮助我们真正认识这个几年来设计界最流行的「概念」。

从IDEO公司的角度看DT 

自IDEO创始人Tim Brown在2008年第6期的《哈佛商业评论》第一次提出设计思维已经8年,我们来看当时作为一间设计咨询公司所面对的世界:

1.    设计通常发生在开发的下端;

2.    产品研发方式是瀑布式的一步一步进行收敛和明晰的;

3.    风险只可能在最后暴露出来,创新要么平庸要么赌博;

23如32人13.jpgTim Brown

而对于一间设计公司,这三点对一间希望在设计界成为翘楚的专业服务公司都是极大的风险:

1.    谁也不愿意自己的设计服务在低端竞争,做一次就好;

2.    瀑布式的研发过程设计咨询公司难以在研发过程中发挥作用,一切按部就班哪有服务机会;

3.    要么为过程买单要么为结果买单,即难以参与过程、又难以交付结果,设计服务公司的价值在哪里?

image.png
让我们来想象一个完美的世界:

1.    设计充满在整个创新过程、概念、研究、演进、制造、测试、成长等等,而不是最前或者最后的部分;

2.    需求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而变化、设计对于产品研发有着更多指导的意义;

3.    创新无疑是高风险的,那么至少让过程变得「大家都开心」,客户就会为过程买单,而胜于结果。

如果对「设计思维」稍有理解,就能知道这三点就是「设计思维」所提倡的。换句话说,「设计思维」的提出符合以IDEO为代表的设计咨询公司的核心业务需要。那么它是不是有价值的呢?非常有价值。

从市场的角度看DT 

2008年到2016年的8年间产业界发生了什么?从瀑布(Waterfall)到敏捷(Agile)再到精益(Lean)、从云到微服务(Micro Service)、从持续构建(CI)到开发自运维(DevOps)、从电子渠道(Digital Channel)到全渠道(Omnichannel)、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Online到Online-to-offline,如果你仔细思考8年内这些观念的变化你会找到几个共通点:

1.    这些变化都在为更快的反馈准备;

2.    这些变化都在支持融合而不是分隔;

3.    这些变化都在帮助创新从一次性赌博(One Bet)变成BAU(Business As Usual)。

如果你再回头看DT所代表的理念,你会发现它正好迎合了这个市场的大趋势:

1.    设计思维通过持续的快速反馈进行可验证的学习(Validated Learning);

2.    设计思维通过协作方式打破不同部门、背景、习惯、文化的界限、进行融合;

3.    设计思维既不要按部就班数据分析的平庸、也不要直觉式的孤注一掷,而是将创新变成一个日常性的事务。

因此,设计思维是符合市场趋势的,一定会被市场广泛接受。

image.png

 从设计师的角度看DT 

再看8年里市场对设计师的要求,最好的办法是看设计教育的学科设计,可以体会市场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师。

我2010年开始在中国区招募UX设计师,80%的人来自于「工业设计」、20%的人来自于「平面设计」背景,大部分的工作年限在两年以下;这个情况到了2012年,开始出现了「HCI」或「应用心理学」等专业的求职者;到了2014年,专业变得更加多元化,从「数字媒体」、「设计战略」、到「Design Tech」、「Transdisciplinary Design 」。

求职者和入职者专业的变化反映着职业市场的需求,对设计人才的需要已经深入到产品研发过程的各个方面,并开始进行设计、商业、和技术的大融合,最新一期2016年约翰前田一年一度《科技中的设计》(后台回复「科技中的设计」获取授权中文版,或点击这里《重磅发布 | 《科技中的设计(2016年度报告)》)中提到:商|B·必发集团APP学院正在可能成为设计师的产出地:
image.png

这样的变化有理由让我们相信,设计师身处在这个科技、设计、商业大规模融合的时代,而Design Thinking所宣传的「科技、商业、和设计的融合」符合市场对于新设计师的需要,这样的需要不但来自于技能上,同样来自于归属感。
image.png

因此,Design Thinking符合市场对设计师成长的需要,以及设计师自身的自我认同。


XML 地图